點擊數(shù):812025-06-04 11:38:58 來源: 大垵堂|食療養(yǎng)生|惠州養(yǎng)生堂|惠州中醫(yī)|膳食養(yǎng)身健康一生_惠州市春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
“芒種不種,再種無用”,這句流傳千年的農諺,像一聲來自田野的古老召喚,藏著農耕民族與時光賽跑的智慧。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:相傳上古時期,神農氏教會人們播種五谷,每到芒種時節(jié),他便化身老農穿梭田間,暗中幫助勤勉的農人。若錯過芒種的播種良機,就連神農也無力回天。故事雖帶著奇幻色彩,卻道盡了芒種時節(jié)的重要性 —— 它不僅是節(jié)氣的更迭,更是人與自然達成的隱秘契約。
一、芒種溯源:農耕文明里的時間密碼
芒種,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九個節(jié)氣,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(jié)氣?!对铝钇呤蚣狻酚涊d:“五月節(jié),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?!薄懊ⅰ?指有芒刺的作物,如小麥、大麥;“種” 既指播種,也含收獲之意。此時節(jié),北方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,需抓緊收割;南方稻黍等夏播作物進入最佳種植期,農諺 “麥熟一晌,虎口奪糧”“春爭日,夏爭時”,生動描繪出芒種 “忙收忙種” 的緊迫。
古人將芒種分為三候:“一候螳螂生,二候鵙始鳴,三候反舌無聲?!?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;伯勞鳥開始在枝頭鳴叫;能學百鳥之音的反舌鳥,則因感應到陰氣漸盛而停止啼鳴。這細微的物候變化,是古人觀測自然、總結規(guī)律的智慧結晶,也是指導農事活動的天然時鐘。
二、芒種習俗:煙火里的東方哲學
(一)祭神祈愿,敬畏自然
在皖南地區(qū),芒種有 “安苗” 的習俗。人們用新麥面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,蒸熟后染上五彩,擺作供品祭祀土地神,祈求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。祭祀完畢,村民們圍坐分享面食,將對豐收的期盼化作舌尖上的香甜。這一儀式,既是對自然饋贈的感恩,也傳遞著 “天人合一” 的古老哲學。
而在北方麥區(qū),祭麥神的傳統(tǒng)代代相傳。麥收前,農人會在田間擺上麥飯、瓜果,焚香叩拜,感謝麥神庇佑。這種對自然的敬畏之心,恰似《禮記》所言 “致其誠信,與其忠敬”,讓古老的農耕文明浸潤著人文溫度。
(二)趣味民俗,苦中作樂
江南地區(qū),孩童們在芒種這天玩起 “斗蛋” 游戲。將煮熟的雞蛋、鴨蛋裝入彩色網兜,相互碰撞,蛋殼不破者為勝。小小的蛋,形似心臟,古人認為芒種養(yǎng)心正當時,斗蛋既是童趣游戲,也暗含順應天時的養(yǎng)生智慧。
在貴州侗族村寨,芒種插秧時青年男女會互相甩泥巴。身上泥巴越多,越被認為是豐收的好兆頭。沾滿泥漿的衣衫,裹著勞作的歡笑,展現(xiàn)出勞動人民苦中作樂、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豁達。
三、芒種養(yǎng)生:順應天時的東方智慧
(一)飲食之道:一碗時令解夏憂
芒種時節(jié),暑氣漸盛,濕氣加重,飲食當以 “清熱祛濕” 為本。古人的智慧藏在一碗碗應季美食中:江南的青梅煮酒,酸甜開胃,可生津止渴;廣東的冬瓜薏米老鴨湯,以冬瓜利水、薏米祛濕、老鴨滋陰,一碗下肚,暑氣全消;還有北方的綠豆粥、南方的荷葉飯,皆是順應節(jié)氣的養(yǎng)生佳品。
“不時不食”,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飲食箴言。芒種時節(jié),多食用當季的苦瓜、黃瓜、絲瓜等瓜類,既能清熱解暑,又符合 “以形補形” 的傳統(tǒng)理念 —— 瓜類多中空,恰似人體的 “清道夫”,幫助排出體內濕熱。
(二)起居之法:順應陰陽調作息
芒種后,白晝漸長,黑夜?jié)u短。古人遵循 “晚睡早起,午間小憩” 的原則,與太陽同作息?!饵S帝內經》有云:“夏三月,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。” 晚睡不超過子時,早起感受清晨陽氣,午間小憩 15-30 分鐘,可養(yǎng)心神、恢復體力。
穿衣方面,古人偏愛棉麻材質。這類衣物透氣吸汗,既能抵御暑熱,又能避免濕氣郁積于身。時至今日,我們仍可效仿,選擇寬松舒適的衣著,讓身體自由 “呼吸”。
芒種,是麥穗低垂的謙遜,是汗滴入土的堅守,更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生存智慧與生活美學。愿我們在這個忙碌的時節(jié),既能領悟 “時不我待” 的緊迫感,也能習得 “順應自然” 的從容心,在一收一種間,收獲屬于自己的豐盈人生。
敬請患者家屬先把患者送到醫(yī)院治療,以防止患者病情惡化,錯過最佳治療時期,經醫(yī)院名醫(yī)治療,毫無效果的情況下,可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,前往大垵堂門店咨詢。